尽少年之责,彰强国之志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0-10-13 11:39 尽少年之责,彰强国之志 ——在主题延伸活动中培养学生爱国品质的研究
秋天是春与夏的归属,是四季中最灿烂的季节,闽江学院附属中学也迎来了硕果连枝的市级公开周。 2020年10月13日,公开周首日下午,初二年段刘畅、吴晓芳两位老师围绕“在主题延伸活动中培养学生爱国品质的研究”开设了两节精彩纷呈的公开课。福州市德育研究工作室严权纲、兄弟学校德育同仁与我们年段长、班主任们进行了观摩研讨。
刘畅老师公开课的课题是《少年强中国强》。本课抓住“知识”“担当”“凝聚”三个关键词,解决了少年为何要“强”及少年如何变“强”两个问题,唤醒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课堂灵活运用视频、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本课的一大亮点是采用学生记者采访学校教职员工的方式,贴近生活,拉近了课题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吴晓芳老师开设的课题是《点滴积累守护“粮”心》,由何谓“粮”心导入,从学生手边正在阅读的必读名著历史图景讲到身边的午餐浪费现状调查,从过去几代人刻骨铭心的饥饿烙印讲到而今引以为豪的超级水稻,从端牢中国粮食安全的饭碗再到疫情引发世界粮食危机,课堂容量呈现纵横开阖之美,引导学生明白珍惜粮食是对耕耘者最好的感恩,是对维护国家安全稳定最朴实的贡献。
本课一大亮点是邀请学生的爷爷上台演讲,朴实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突显亮点。
第三节课,在德育处黄晓明主任的主持下,刘旭光副校长带领听课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老师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指导老师德育处黄晓明主任、汪芳老师对两位老师的备课过程做了介绍,对今天的课程做了点评,指出两个老师都能找准切入点,从身边小事、身边人物入手,将宏大遥远的话题与学生的距离拉近,通过充分的学生汇报展示,渗透爱国教育。
福州教育研究院德育中心严权纲主任不仅对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而且就老师们最为困惑的“如何上好一节班会课”,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开课的课题不等于主题,主题应是解决学生具体存在的问题。 二、班会课应该建构一个体系,德育公开课之后应有一个推动的过程。 三、开好班会课,明知时代趋势是关键,要明确这个时代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四、善于利用身边资源,结合学科特点,开好班会课。 五、各个教学环节不是拼盘,而是有机关联。 六、实时关注学生流动的情绪,因势利导。
爱国主题是这次德育公开课的教学核心与纽带,培养爱国品质则成为教学的目标,主题延伸围绕着学生世界中的责任感有所缺失、节粮意识较为薄弱的真实问题,解决学生的真实困惑,两位老师都用各自的教学智慧通过丰富多样的班会活动来实现了思政德育的良好效果,使少年们学会负责,做个有担当的人,彰显少年爱国之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