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教无定法”,但教而有法。班主任管理工作如同教学一样,虽无定法之说,却有方法之论,每位班主任在管理上各有千秋,我只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谈如何当好班主任。
一、班主任要树立较强的角色意识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是学生思想灵魂的塑造者,班主任的心理和行为对学生的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班主任的角色意识是指班主任对其担任的角色,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身份、地位、权利、义务和必须执行的规范的认识。角色意识作为一种认识,它以观念的形式贮藏在班主任的头脑中,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能动性,对班主任的行为起着调节和驱动作用,指导班主任“做什么”,“如何做”。一个班主任对其角色理解得愈明白、清晰、准确,就愈能冷静、客观地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反之,就会发生角色偏差和冲突。
一般来说,班主任的角色意识包括以下三种:一是班主任的责任意识,它突出表现为对全体学生的爱,班主任要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帮助学生探索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指导学生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求知,做事,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二是管理与服务意识,班主任是集体的组织者,也是学生素质发展的服务者,必须具有明确的管理与服务意识,班主任应树立为学生服务的双向信息交流,在班务管理中,发扬民主作风,正确应用自己的管理权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激发学生产生自我教育的动力,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三是沟通与协作意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教育能否在学生身上发挥长远的效果,关键在于这三方面的影响能否保持相对协调。班主任是联系三方面的桥梁和纽带。是促使各方面形成合力的实践者,应具有开放的教育意识,主动沟通各方面的信息,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配合,调动积极因素,转化消极因素的干扰。四是完善与发展意识,班主任是学生教师中的一员,既是学生素质的教育者,也是自我教育者。自我完善意识是班主任的需要,在知识爆炸,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班主任还应具有的发展的意识。班主任只有不断地调整、充实、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
二、上好心理辅导课,作好个别辅导与咨询
1、 根据学生的共同特征上好心理辅导课
中学生心理辅导包括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发展辅导和心理教育三个基本方面。中学阶段正值青春发育期,是一个生理心理发生巨变的时期。内外急剧的变化往往伴随复杂的矛盾冲突。如果缺乏科学的引导,学生往往感到惶惑与迷惘,并伴随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因此我觉得从现代健康观点来看,心理辅导课对于改善学生的身心健康实在是必不可少的,从班主任工作角度来看,这一课对于班级建设也大有裨益的。
作为班主任必须注意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的每次大的活动或事情在心理中引发的不同程度的反应,除了事前作出积极的预测外,主要还是通过各种形式调查研究学生当时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及时加以疏导,调整,避免产生不良后果,使班级健康有序地发展。
我接到新班后,在第一次班团课上我充满感情地向同学读完《致同学们的公开信》后,我看到同学们的眼里放着光,想一想吧,在一个完全平等,开放、民主的轻松氛围中,没有指责、没有批评,只有情与情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一起分享彼此的感觉,倾听自己的烦恼,展示自己的才华,各抒已见,畅所欲言,这是多么的新奇而有吸引力,又是多么的令人激动和兴奋。随后开设《我的心声》信箱,它使我获得许多用别的方法难以获得的信息,及时作出适当的心理辅导。比如针对开学初学生对中专没前途,上高中才能考取大学等问题及时开展题为《我的选择对吗?》的班团课。有段时间,学生对学校封闭式管理的反响很大,为此我又组织了《封闭式管理的利与弊》辩论赛,还举行了《男生的友情》,《认真学习与能力培养》等等形式不一的辅导课,许多心结在无数次的心理辅导课上一一解开,同学们自然就生活得轻松愉快。
2、 对个别问题和特殊情况要作单独的辅导与咨询。
同是年青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因性格不同,各自经历有些不同,因此会表现出各种不同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应做好个别辅导与咨询工作。在个别辅导前应全面仔细了解他的性格、心理状态及事情的前因后果,认真分析在深思熟虑之后再进行交流,这样的每一次谈话,每一封回信往往会花很长时间,因为要有好的效果,只凭几句劝说远远不够的。但每当我看到事后的张张笑脸,也就兴慰了,因我的心血毕竟没白费。
三、班主任工作最忌的言与行
首先要明白学生那较强的逆反心理。从心理学角度上说是由于主体受到干扰而产生的,为此要慎言“不”字,学生受到知识和学历因素的限制,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低,这样在行为上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早恋、吸烟、酗酒、拉帮结派、纪律散漫等。面对这些,我们不能直接命令学生“不准谈恋爱,要谈回家谈”,“不准吸烟,否则处分”等等,因为这样的命令口吻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与教师情感对立,只会强化学生的不良行为。谨忌行为强硬,当命令不能达到目的时,不能对学生采取强硬手段对学生施加压力;如罚款、罚站、请家长等。这样加压不但不能改掉学生的毛病,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因为他认为你羞辱了他,学生可能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就是让老师把我怎么着”。
其次,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要坚持“避实击虚”“以柔克刚”的原则。要忌的是:一言一行,与违纪学生谈话时,教师一上来就侃侃而谈,既不了解一下掌握情况是否属实,也不让学生分析评价,更不观察学生神情反应,误以为是认识错误接受自己的教育了。或者满足于学生唯唯诺诺了事,不懂青少年心理特点。二是语言粗俗“走火”,如当遇到学生犯错时不加思索,相到什么说什么,反而会失去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再要忌的是对学生的苛求,偏爱和冷谈等,对不同学生要对其提出适当的要求,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要求学生,强迫学生干他们无法干好的事,对于好学生亲近些无可厚非,但不能过度,在学生面前不能尺显于言表,对多次谈话收益甚微的学生或对个别冲撞过你的学生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碰见时视同陌路。这种冷淡行为会刺激学生的心灵,平淡中潜藏着报复的私愤,这一切无疑会给工作增加难度……
总之,要当好班主任应该在心理学上多下功夫,及时了解、洞悉学生的心理并能给予很好的辅导与帮助。这样不仅能带好班级,且能增强自己的管理能力,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