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我校教职工《2017年寒假阅读推荐活动》展示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7-03-07 16:32作者:上官翰明

       为使我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有充满智慧的大脑,有优雅的举止和谈吐,充满书香,充满气质,充满智慧,用最静心的阅读,来填充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通过交流学习心得和推荐,引导教师养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使教师朝着“有哲学的头脑,有学者的风范,有精湛的教艺,有愉悦的心境”,实现从“阅读”到“悦读”这一目标不断迈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同时,为建设书香校园,推动学习型学校的形成作出贡献。2017年寒假期间,校工会开展了教职工阅读推荐活动,现把教职工推荐的内容与大家分享。

        一、热爱是夜行的华美锦衣——《孤独的小说家》


        这是今年读过最好的小说,虽然没有跌宕婉转的情节设置,更未见敲开人生闭窗的名言警句,但并不妨碍从开卷到掩卷,泪水不断涌出落下。
“如果一本书是用作者自己真正的经验和思想写成的,它就和一种完整的人生一样,永远有新的意义等待发现,永远能够拉着我们的手去重新审视自己。”作家刀尔登此言在读书时不妨奉为圭臬。
对我而言,《孤独的小说家》就是这样的作品。畅销书也应当是这样的作品。
        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石田衣良是日本知名作家,1997年首部作品即成畅销书,四年后,得到日本通俗小说届最高奖直木奖提名,两年后捧得大奖。对一个小说家的了解,我们大多止于类似的描述,而在孜孜不倦的创作途中,他们如何构思如何写作,每一本新书出版,对他们又意味着什么,如何评价同行中的天才,与责编与出版社维持着何种状态,《孤独的小说家》准备了一些答案。
       答案,远比我们想象的真实而丰富。作者用温暖的笔调,道尽世界的残酷与无常,梦想注定是孤独的夜行,热爱是夜行的锦衣。
       这是一本通俗的畅销书。特别特别通俗。通俗就能讲明白的道理,又何须千回百转。

二、“艰深晦涩”却有用——荐《乡土中国》赵婷


        《乡土中国》是由十四篇社会学论文组成,算是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作者费孝通,成书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时光流转,时移世易,中国乡村也应当随之步入更新的旅程。然而,我们仍然可以从过往的文字中,感知中国乡土社会在时光中产生的裂变与永恒。
        对于学科范畴以外的学术文章,读得懂便有所得,读不懂弃之也不必可惜,而薄薄的《乡土中国》,大抵算得上深入浅出了。当然,文章之中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诸如“差序格局”、“团体格局”、“浮士德式(Faustian)的西方文化模式”之类专业名词,好在也不需要刻意去弄明白,跟随作者的笔触,一时的不解总是能够在几页之后得到恍然大悟的收获。
     两年前,曾写过教学中对《氓》一诗的随想。当时提到,氓的身份实在可疑,抱布贸丝的年轻男子,居无定所,飘忽无定,与千年中国的乡土之气似乎隔绝太多。“商人重利轻别离”也并非是琵琶女痛心疾首的怒斥,商人本就是择地而居,迁移无碍的。在传统乡土中国之中,“待候庄稼的老农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是不流动的”,所以,在乡土中国,我们更信任土,更信任扎根于土的农人。《氓》中的女子,若是嫁一农人,未必“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更不至“亦已焉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离开无根之商贾,也不至在茫茫浸月之江中飘荡垂泪。
        凡此想来种种,虽是学科外艰涩难懂的学术文章,转身即是日日寻常可做的学科内的论述类文本。这十四篇论文,慢慢也就能读完了。

三、当我们读诗时,我们在读些什么——《重温最美古诗词》赵婷


      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题目虽名“重温”,但于我而言,久别重逢的诗少,初次见面的诗多。不过,因为工作,这十年来,也算做过不少古诗词鉴赏,遇见一些好诗。这次在书里重逢,也有难以名状的欣喜。
     解读诗词的作品不算少,蒋勋也是写过的,文字优雅但望文生义的太多,最后只好中道而弃。另外一些,理论性的语言过多,又太过朴素,不合心意。于丹这本,虽仅作思想内容上的解读,却在有条理的同时不失文辞上的美感,算是精准有趣了。
     全书的逻辑不难理清。于丹先谈诗歌的季节,春风飞扬引春愁,秋日浩荡得秋思,再谈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千古明月、晚照斜阳、田园林泉、山水楼头、宝剑长虹及尽欢之酒。古典诗词名篇在两条主线中时隐时现,最后尽数而出。而作者在每一章的结尾都会提醒读者,虽时移世易,但仍可追寻诗意。
     是用段子消解生活,还是在秋风悲凉的时候,借帘卷西风吐露自己的婉转心思。于丹可能有她诚恳的劝诫,但我觉得生活可以有多种选择。当然,前提是,有选择的可能。
     成长可能是这么一回事——有彷徨,起愁绪,自我消解或消解不得。大人总说要豁达,但并不是知道要豁达就不再起新愁。找到伙伴比一味听到“不要想那么多,要乐观”可能更效用。于是,“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明月会是成长的知音,也会是前行的旅伴。但是没有浸润过古典诗词的孩子,又何尝懂得以明月为伴,明白“满船空载明月归”亦是美好时光。那么只能从有限的诗歌积累中学会“举杯消愁”了。
     成长可能是这么一回事——魂牵梦萦,却终究远离。求之不得,郁郁寡欢。这种感悟在诗歌中有没有呢?太多了。从《蒹葭》到《雨巷》,从送别诗的天长水阔,山迢路远,到边塞诗的河边无定骨,春闺梦里人。过尽千帆,碧波远影,立尽斜阳。自己不是被世界遗弃的那一个,每个人都曾有过辗转反侧的感伤。不必“更进一杯”,即可与世界交流。
     成长或者是这么一回事——远眺高远,仗剑天涯。孱弱如李贺,也会说“少年壮志当凌云”。但“男儿何不戴吴钩”,男儿又何须各个戴吴钩?“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真好,“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也很好,“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不差,“左牵黄,右擎苍”,“梦回吹角连营”也不错。那么“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有问题吗?当然没有。从同一个起点出发,分道扬镳,执着前行是一回事,不轻视另一条路上的人是另一回事。
     上半年,和学生一起做周练,每周有一首诗歌练习。并不是每一首都好,所以热热闹闹地讲评也就过去了。直到我和学生一起做了这首《虞美人》。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我和学生一起谈了“芙蓉”,回忆课文中出现所有的芙蓉花,他们说毕业会给我寄红豆的。我们一起想到“劳燕分飞”,当然有幼稚鬼说“老师,我只听说过劳逸结合。”我和他说你有多远飞多远。我们又一起想了想登楼的感伤,从脑海里遍寻了所有登楼的诗人。因为都没见过雪,所以我们默默略过了。最后,我们同时想到了一首歌——“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他们惊呼说这歌是抄袭啊,哦不,是借鉴,哦不不不,这是用典啊。他们推荐了个同学起来唱,在那个学生扭捏中,我布置了一堆暑假作业。
    这是我记忆中近来很愉快的一节课。

四、周晓燕:《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老师既是好妈妈又是好老师,这本书意在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有感于家庭教育的被忽视与不得法,而取名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是难得的家教读本,既敢直面教育问题,又深入地思考;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教育智慧,最重要的还有无所不在的爱心。



    原来我只看到优秀孩子与不优秀孩子之间的差别,但品读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之后,才发现这差别是教育孩子的父母之间差别——把孩子是精心教育大?还是养活大?
    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拥有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把金钥匙,我们就能开启教育孩子的神圣殿堂,并将孩子精心教育成人!     

五、   理解孩子,改变自己要趁早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阅读推荐   汪芳




        孩子上小学了,每天每天,孩子的变化很大。也许一不留神,你会发现孩子似乎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了,父母不理解孩子,孩子也渐渐不亲近父母了。等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再考虑去改变是不是太晚了呢?寒假我阅读了张文质先生的书《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我受益匪浅。主要收获有: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悄然的,是深远的。要改变孩子,得从改变父母开始。而要改变父母需要父母有改变自己的决心和坚强意志,需要不断地学习,检视自己。 
2、张文质先生说:“我们经常道理讲得太多,给孩子做榜样、做具体的示范太少。”的确如此,我们大人不是懂得太少,而是做得太少,或者说是知而不做,或者说还没有认识到做的重要性,缺乏一种自我反省的能力。
3、 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 但我们大人容易犯自以为是毛病,从而导致沟通理解的障碍。许多事情在我们大人看来是十分浅显的事,但在孩子看来却变成十分困难。这就需要理解。只有理解了孩子,才会同情孩子,才会感同身受,为其提供尽可能的帮助。才能针对孩子不同的心智成长的状况要对症下药,孩子也才能改变。
4、耐心、克制和支持是文质先生提及的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品格。
  生活中,教育孩子缺乏耐心和克制的比比皆是。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缺乏耐心和克制,粗暴对待孩子,常会对孩子产生伤害。家长若能克制自己的情感,和孩子一道冷静地分析问题,一定会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教育孩子,不是你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干着急没用,责怪也没用。你骂他打他,反而会冲淡它对错误的认识;你宽容他,他反而人会心怀愧疚,会极力反省并改正错误。 由于受环境的影响,受自身条件的局限,有时候不管他怎么努力也是徒劳的,就等什么时候它的”聪明花“能开。它或许有一天会突飞猛进,一鸣惊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成长是缓慢的过程。教育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我们家长要坚持把鼓励、赞扬、肯定、分享、帮助变成重要的家庭文化,在充满爱意和希望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会更坚强、更自信、更有美好的人生。         

六、缘来如此美丽 ---《中国最美语文》读后感 汪芳



与夏昆老师的一面之缘源自暑假时一场读者见面会。市教育学院语文课的老师推荐了这个活动,报着对文学、对教育的一腔热爱,我也欣欣然去了,见到了夏昆老师,见到了他的新作《中国最美语文》。

淘宝网在推介这本书时,是这么介绍他的:夏昆,史上最忙的高中语文教师,在他的课堂里,孩子们不仅学习语文,还鉴赏诗词、音乐、电影,甚至吉他、骑游、动漫……他说,所有的目的,是以文学之美充盈生命,以音乐之美滋养心灵,以电影之美教化人情。他也用这些来陪伴家里自己的孩子们。他坚守“真实教育”的初心,只为追寻智慧与美。沉淀自己二十年中学语文的教学经验,夏老师在这本书中,为您讲述中国最美的语文,爱上最美的语文,成长为最好的人。

见到本人,才真真明白他为什么能把自己的课堂上的如此的丰富、声色!《中国最美的语文》并不是说他教的课是最美的,而是语文的魅力不可抵挡,阅读的魅力不能忽视。

见面会匆匆结束,我与《中国最美语文》的缘分才刚刚开始。寒假我重读了夏昆老师的这本书,又有了不一样的感动。语文是陪伴我们最久的课程,无论高中时的文科理科,大学时任何专业,都绕不过语文这一关。

在本书中夏昆老师用自己指执教多年的经验,汇集成诗词里的传承有着更多传承意义。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自己如何授课,如何让学生做艺术鉴赏(包含诗词、现代诗、电影、音乐),如何以父亲的角色给自己家的娃娃讲故事、讲诗词。用自己多年的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感染身边所有的人。

作为一个老师,作为一名文学的爱好者,我被深深感动和震撼。有些感动因为他的不合时宜。面对不合理教育体制,夏昆不仅仅发声质疑,更多是想办法让孩子爱上语文课,爱上鉴赏文学和艺术之美。有些感动因为他的坚持,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中,他仍能做自己,仍能坚持做自己。也许,这就是作者夏昆的魅力所在,也就是最美的语文课。

七、李敏推荐《爱弥儿 论教育》[法]卢梭


        推荐理由: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爱弥儿》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是世界三大教育著作之一(另两本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国家,影响巨大。它所论述的教育理论,在教育史上引起了一场伟大的革命,被歌德称颂为“教育的自然福音”。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旧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尊循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八、 《听杨绛谈往事》读后感       曾毓平


    《听杨绛谈往事》是吴宓之女吴学昭为杨绛先生立的传记,杨绛先生本人说这是为一个平常人写的一篇平常的传。但我在“平常的传”中读出了——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心太过于浮躁,太多的人为了追逐利,失去了做自己内心深处真正认可的事,保持着最纯真的本性,多少人在混沌中呆太久了,迷失了自己。杨绛先生却告诉我们: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杨绛先生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似清风,拂去我们心中的燥热,洗净我们的灵魂。                                   
九、蔡雅鸣推荐书目:
(1)畅销类读本
《巨人的陨落》——【美】肯·福莱特



新京报评选出的2016年度畅销类好书。

一战恢宏壮阔的历史画卷在作家笔下徐徐展开。没有教科书式的年份和事件堆叠,也不似好莱坞大片单纯追求战争给人的视听冲击。他以非虚构的写作手法写小说,不容许任何史实上的错误或虚假;又以小说家非凡的想象力,赋予历史人物以饱满的生命。他带领我们钻到历史的幕布后面,从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一窥宏大的历史与我们不曾生逢的年代。作品以小言大,见微知著,我们阅读的是几簇浪花的起伏,却能感受到大海的深邃与广博。虚实交杂的写法,多线并行最后交错的人物线读来甚是过瘾。福莱特的文字在直指普通人在历史之中跌宕起伏的命运,也直指人类在面临抉择时的邪恶与善良。

(2)文学类读本
《迦陵论诗丛稿》——【加】叶嘉莹

近期,民众对古典诗词的热情重新点燃,趁着这股热乎劲,我们可以读读那些大家关于诗词的解读。尽管叶嘉莹的学术地位及水平一直受到质疑,但不能否认的是,叶嘉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推广和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迦陵论诗丛稿》是叶嘉莹的代表作质疑,本书从诗歌触引人生感发的本质出发,对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作品如《诗经》、《古诗十九首》和重要诗人如陶渊明、谢灵运、柳宗元、李商隐作了“传记的”、“史观的”、“现代的”深入探讨。其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纵观古今、融贯中西的论诗方法及从主观到客观、从感性到知性、从欣赏到理论、从为己到为人的研读态度都可给予我们很大启发。

十、张晒美推荐《大地栖居》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王牌作者 萧春雷行走中国 沉淀十年 精华文章全集结“中国的掌纹”系列——《自然骨魄》《大地栖居》《华夏边城》“华夏大地的每一处褶皱,都堆叠着厚厚的文化层,像是掌纹,讲述我们民族生存的故事。我奔赴各地,细致查看,努力破解那些紧攥在掌心的秘密。与手相学家的不同在于,他们预测未来,我阐释什么样的过去造就了今天。”
他以非凡的眼界,观察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生活的空间。天地生人,但人类并非植物,注定效忠哪一方水土,他们可以漫游;人类亦非动物,终日匍匐在大地上觅食,他们还有信仰。举头三尺有神明,你的生活就超越了自然环境,足以包容奇迹。

萧春雷 男,作家,曾用笔名司空小月、郭又惊、十步等,福建泰宁人,从事文学、艺评和人文地理写作。《中国国家地理》《华夏地理》等人文地理杂志特约撰稿人。著有《时光之砂》、《文化生灵》、《我们住在皮肤里》、《猎色:国外后现代摄影30家》、《人类如果卵生:萧春雷艺术随笔》、《阳光下的雕花门楼》、《嫁给大海的女人》、《风水林》、《世族春秋:宁化姓氏宗祠》等十余种。现居厦门。

大地栖居"试读   · · · · · ·

毛坯房不是家,直到接通水电、安装好门窗、搬进家具之后,一套房屋才变成人性空间。我们在荒野定居,首先要解决饮水、食物、住房、交通等基本问题,创造出一方适合人类身体活动的天地。那些化洪荒为家园的事物,就是文化。自然环境千差万别,文化的样式也多姿多彩。 本集收录的文章都涉及人地关系,包括族群变迁、生活方式和民间信仰。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旅行,我这样回答:因为我希望了...

十一、林胜辉阅读推荐《巴黎圣母院》

美丽而又善良的女神艾丝美拉达,和相貌丑陋却品德高尚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他们演绎着一段传奇,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1482年,法王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的狂欢的气氛中。艾丝美拉达在广场上欢快的舞着,她有着美妙的歌声,使得所有人都被她吸引。与此同时,平时被人唾弃的卡西莫多成为了丑人王被大家簇拥着。卡西莫多被副教主支使去做坏事,伤害了艾丝美拉达。但在卡西莫多遭鞭打时,艾丝美拉达不计前嫌,用她善良美好的心灵包容了他,让卡西莫多心中深深的刻下了她的美丽。在那个不公平的时代中谁也不能得到丝毫的同情。人们恐惧黑魔法,厌恶吉普赛人。艾丝美拉达也难逃被诬陷而处决绞刑的命运。她心中那位能保护她的白马王子卫士长,更是眼睁睁的看着她即将被判处死刑。卡西莫多为了救她不顾一切,但是并没有出现什么奇迹。在艾丝美拉达死后,他便紧紧地追随着她。在看完《巴黎圣母院》后,最多的就是对卡西莫多的同情,他的正直与单纯却深深地打动着我。他自小因为畸形而被抛弃,由副教主收养,长大后也不曾离开教堂。他从没有得到过别人的一点关爱,但是他的心灵却和他的外表大相径庭。他向往着美和爱情,然而,艾丝美拉达太优秀了,对他来说,艾丝美拉达是一位女神,是高高在上的,也绝对不容一个污点。他开始自卑,痛苦,他的爱情给他带来了痛苦。但是他们的爱超越了生与死,上帝终究给了他们一个爱的世界。最后的结局正是文章出彩的一笔,也许,卡西莫多和艾丝美拉达就是爱情的化身,代表着至死不渝的爱情。

十二、上官翰明推荐《你心柔软,却有力量》(作者:林清弦)




        台湾作家林清弦散文选集《你心柔软,却有力量》的封面上,几位小藏僧盘坐于地,倚在淡绿的墙下,各自手捧一本书安静地阅读。这画面让人感到,柔软的心,确有力量。
  读林清玄的文字,总觉得似月光荡漾在水面上,偶有花瓣或树叶飘落,内心也随之泛起浅浅的波澜。或许,这种感觉就是柔软吧。本书选取了作者不同时期代表性作品功共48篇文章,向我们道述了柔软的力量。
  人生有得失,我们总免不了在失去什么时悲伤叹息,但倘若我们有一颗柔软心,便会明白,得与失只是因缘的无常,有时只是过于在乎了。非常喜欢的古董莲花汤匙破碎了,心里念着,也不过是泥土做的。柔软心,是一种坦然。
  《飞鸽的早晨》一文中,听了老师讲的关于生命的故事,弟弟放走了哥哥抓来的鸟儿们,晨曦照来,大地苏醒,心潮澎湃。柔软心,是一种慈悲。
  柔软心还是一种记忆,儿时少年的记忆。在茅房里怀着虔诚的心情咕嘟咕嘟喝下两瓶汽水,心满意足地打出气嗝儿;红心番薯,不仅是一家人果腹之物,也记录着父亲的背影和那个年代;萤火虫飞入芒花,诉说着母亲的忍耐,那也是属于母亲的光泽。这些是林先生柔软的记忆。
   柔软心使我们认清自己。
  真正的生活品质是一种求好的精神,不是丰富、高档的物质生活所能企及的。没有泛滥的攀比和奢靡的炫耀,自己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创造出“愉悦多元的心灵空间”。同时,也要保持理想的远景,不管顺境逆境,常怀感恩之心,认真努力,积极向上。
  柔软心还使我们洞见人生的智慧。
  不必欣羡象征富贵与吉祥的牡丹,只要真实纯朴,喜爱鸡冠花也是一种美好的认知。果树被剪枝,尽管流出汁液,尽管要忍受冬日的严寒,但它们仍等待着春天的发芽,人也要这样。
  其实,人生诸多智慧皆在平常生活之中。看花赏月,焚香喝茶,因了柔软心的细腻,皆可得感悟,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正如林清玄在《柔软心》中所希望的那样,书中文字“洋溢着柔软心的香味”,感情诚恳真挚。文章里亦引用了很多佛家故事与箴言,使其透着智慧禅机,令人回味无穷。比如“人圆即佛成”,华严境界的四法界,等等。
  感觉得到,林清玄是在用自身的经历和感悟向读者传达着柔软的真谛!
  经历着人生种种,柔软心帮我们沉淀了思想的杂质,保持着心中的清明,我们以从容的心态不断超拔自我,不疾不徐。这就是柔软的力量!
   林清玄说,“柔软心是莲花,因慈悲为水,智慧做泥而开放。”是啊,柔软心是莲花,是菩提花。拥有一颗柔软心,便可智慧地生活,幸福地生活。




平和县3oh618| 肥乡县rd3597| 雅江县yef481| 上蔡县e3b484| 习水县plx741| 四川省3lc972| 浦城县zm4980| 瓦房店市ixq186| 襄樊市h4j7| 章丘市jgl617| 桐柏县fir264| 新余市2jl552| 闽侯县bx215| 华阴市nfd757| 醴陵市r2f539| 任丘市rbg134| 西乌珠穆沁旗q3d116